自我封閉中的完美呈現 - Apple

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iPod

iMac

iPhone

三個不同的裝置(MP3 Player、Computer、Mobile Phone),在三種產業中投入三顆巨大的震撼彈!

Apple,這家公司所出品的產品,總是有辦法吸引消費者目光的停留,不論是操作上、質感上,都算是一時之選
早期,只有美工人員可以使用價格昂貴的 Mac 來提昇自己的產出能力,使用 Mac 不但是一種專業的表現,也表現出個人的品味。
現在,Apple 出的產品價格不再高不可攀了,這意味著有更多人可以走入原本刻畫著「注重品味」的世界裡。
這些看起來很封閉的產品,卻又在自己封閉的環境中,提供最大化的便利性給使用者。
消費者滿意度居高不下不是因為「我花了那麼多的錢」,而是「東西真的好用」。

我雖然沒有使用過 iPhone 的經驗,但看同事使用狀況後,我已經明白,原來「手機可以這樣操作」。
這股用手指操作手機的風潮一直蔓延到其他手機上,各家手機廠商都紛紛推出用手指頭就可以輕鬆操作的手機。
直覺式操作已經是現在操作手機的一種標準,一種門檻,好像沒有達到的手機,就不能稱為手機似的。
從照片的放大、縮小,從上下頁切換的方式,都顯示了:「小孩子也可以輕鬆使用」的事實。

小孩子都可以輕鬆操作,這件事情相當重要!
因為這意味著,使用者在上手的時候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訓練學習
上手速度越快速,意味著這項商品越容易操作,那代表著什麼?!使用門檻降低
這也就是為什麼看似封閉的 Apple ,卻擁有那麼多死忠的支持者,
甚至每天都有人投入到 Apple 的懷抱中,寧願放棄原本已經習慣的操作介面。
因為「學習」簡單、快速,可以無痛移轉,甚至使用之後發現比原本的操作方式更簡單、更方便。

除了降低移轉的痛苦之外,Apple的商品,第一眼就會吸引消費者的目光,發出讚嘆聲!

就連滑鼠都可以做的那麼吸引人,真的叫人會想要因為滑鼠投入 Mac 的懷抱。

從 Apple 的故事裡面,我們學到了「專注,可以讓事情更完美!

再看看其他競爭對手,雖然已經擁有了廣大的使用者,卻在幾次的失誤中,流失了部分使用者,
雖然我相信短期內 Mac 仍無法取代一般 PC ,但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已經擁有 PC 的使用者會多買一台 Mac。
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時尚因子,而 Apple 只是喚醒它罷了。

Facebook、Plurk帶來的企業問題

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

點我前往facebook.com點我前往plurk.com


上面這兩個網站,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。
一個是 facebook.com,一個全球流量僅次於 Google 的網站。
一個是 plurk.com,一個全台流量排名第 26 名的網站。(以上流量統計來源:Alexa.com
這兩個網站,既不提供搜尋服務,也不提供購物服務,他們都提供同一種服務:社群

這種社群網站,因為提供人與人互動的空間,進而產生相當巨大的流量。
在台灣,facebook.com 早已經成為很多人每天必上的網站。
上去看看朋友的近況,上去玩玩遊戲,偷偷菜,做做心理測驗,已經是很多人每天的必要待辦。
我剛開始接觸 facebook.com 的時候,每天登入 facebook.com 之後,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除右上角的「待辦事項」(邀請),如果認真的看待那些邀請,往往就會花上幾個鐘頭的時間去回覆、創造邀請
plurk.com 則是透過在時間條上發表自己的想法,或是參與別人的討論,獲得 Karma,進而可以使用更多的功能。

這兩個網站,都有幾個很重要的特性:
  • 花時間,花很多時間,吸引你花非常多的時間在上面
  • 你可以在上面跟你的「朋友」進行互動,可能是分享,可能是討論。那些朋友可以針對你的意見進行回饋。然後引發另一串討論。
這也難怪,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正式這個問題:「我的員工領我的薪水,在辦公室偷菜?!」、「我的員工竟然在上班時間跟朋友閒聊?!
所以,一些企業開始紛紛「封鎖」這類社群網站。

這個現象其實不是第一次發生,還記得之前很多企業封鎖「MSN Messenger」、「Skype」、「Yahoo奇摩即時通」之類的即時通訊軟體嗎?
甚至還有為了要控管這些軟體而因應而生的 IM Control 設備。

但是,真的「封鎖」的了嗎?真的可以「完全」隔絕到滴水不漏?!
因為有這樣的政策,導致想使用的使用者花更多的時間去找尋 Proxy,讓網管人員防不勝防,疲於奔命。
原本那些使用者(A)利用上班時間閒聊了一下(時間成本A-1),
因為要封鎖,讓網管人員(B)疲於奔命的採購設備(硬體成本B-1),並且花時間去設定設備(時間成本B-2)
還要不定時的檢查相關報表與設備運作狀況(時間成本B-3)
原本只浪費了A-1,但因為要封鎖、管理,導致投入了B-1、B-2、B-3的成本。

這樣划算嗎?

讓我們回頭看看,這些即時通訊軟體真的在企業中消失了嗎?
看看自己辦公室同事,有多少人透過其他方式來使用即時通訊軟體?

那,就不「封鎖」了嗎?就要眼睜睜看著員工因為這些社群網站導致荒廢工作嗎?這恐怕不是企業主樂見的結果。
管理,導致投入更多的成本。不管理,又無法解決員工利用上班時間上社群網站的問題。

這,相信是很多企業目前面臨到的課題。

我看過業務單位透過 plurk.com 來即時分享業務相關訊息,
主管可以透過這個平台更即時的「管理」業務的行為。
社群平台本身無罪,真的有問題的是「上班不該做私人的事情」這件事。
不管是即時通訊軟體或是社群平台,都沒有問題,都是很好的出發點,即時、分享。
錯在使用者分不清楚上班該做什麼,下班該做什麼,導致上班做下班的事情,下班做上班的事情。本末倒置。

所以,愛在公司上社群網站的朋友們,在老闆發狠拿出掃把趕人之前,先清除自己工作上的待辦吧!

iShare免費簡訊發送平台

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

iShare首頁截圖


今天Connie發了一個連結給史蒂芬吳,是一個可以線上傳簡訊的網站:iShare


線上傳簡訊?!聽起來似乎沒有搞頭,為什麼?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認知,要線上發簡訊,必須要付費
先讓我們想想目前可以線上傳簡訊的網站,是怎麼運作的?

  • 必須是某電信服務供應傷的客戶
    • 到該電信服務供應商的網站上註冊(如台灣大哥大
    • 要輸入一些資訊(手機PIN碼、手機號碼之類的資訊)加入會員
    • 加入會員之後,才可以使用線上傳送簡訊的服務
    • 每一則簡訊的發送必須收取費用
  • 若非某電信服務供應傷的客戶
    • 一樣還是必須輸入手機號碼
    • 透過該平台將訊息送到你的手機服務供應商
    • 發送簡訊一樣必須付費
讓我們回到 iShare 上,在 iShare 上發送簡訊一樣需要加入會員,填入一些基本資料之後,就可以使用線上「免費」發送簡訊的服務。


看到這邊,或許已經有人開始覺得:「免費發送?!那 iShare 賺什麼?」
是的,因為不管 iShare 取得的簡訊的成本有多麼的低廉,發送簡訊都是「必須」付費用的。
那提供免費發送簡訊服務的 iShare 靠什麼營利呢?


其實,在發送簡訊之前,使用者必須從現有的「分享清單」中挑選要連同簡訊一併發送的訊息。
而在「分享清單」中的訊息,就是一則則的「廣告」。
沒有錯,這個 iShare 從收益出發,推出了一個看似免費的服務,但實際上,這個網站希望可以從廣告主獲取利潤。


OK,看到牛肉了,那,問題在哪裡?!


使用者透過這個平台獲得的好處是:「可以一天免費發送 30 則簡訊」,
但必要的附加條件是「使用者必須親手挑選想要發送給朋友的廣告內容」,
看起來一切都很合理也很和邏輯,既然使用者不願意付費(使用免費的傳訊功能),
那麼發送簡訊時連帶一起發送廣告似乎沒有什麼問題。


但,問題就出在這個「廣告」


不過問題並不出在「廣告」本身,試想,如果一個商家在 Facebook 上有專頁,
那麼透過這個廣告發送到別人的手機中,透過手機上網的功能,又可以串回到 Facebook 上,
進行其他的互動,看起來是那麼的有搞頭,不是嗎?


問題一就是,這些「廣告」會黏在使用者輸入的訊息後方,讓收信者搞不清楚現在的狀況。
是的,現在使用者如果想要使用這個每天 30 則的免費簡訊服務的話,必須夾帶廣告。
但是!!這些廣告竟然完完全全的跟使用者原先輸入的簡訊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」。
也就是說,這樣的手法,很有可能造成朋友「不願意」收到由 iShare 所發送出來的簡訊。
Why?!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同,你喜歡的廣告訊息,不見得可以被你的朋友接受。
接著,我們再回到使用者的需求上,因為在這平台上有「通訊錄」,
而這些被建立在通訊錄上的朋友,應該都是自己的「」朋友,
好到必須除了透過手機外,還必須找另外一個方法來發訊息給他(她)。
也就是說,這些被挑選的朋友,應該都會是使用者的好朋友
(因為如果不熟的朋友,收到這樣夾帶著廣告的簡訊,是不是很尷尬?!很奇怪?!)
漸漸的,使用者會收到一些好朋友的回應:
有可能是好的:「大家開始討論你發送的那個廣告」!
也有可能是壞的:「為什麼要發廣告訊息給我」?
那麼,會不會讓「真的有需求」的使用者停止使用這個平台?!


然後,讓我們想想「問題二」,「廣告主」得到了什麼?
廣告主要把自己想要推銷的東西(或訊息)放在分享清單中的話,應該是必須付費的。
(雖然現在還沒推出這服務)
既然是付費的廣告,那想當然爾就必須檢討「轉換率」,
iShare 可以提供廣告主的廣告已經成功的被發送到多少門號上了,
但這些分享,並沒有透過篩選
或者說,廣告或許不會「」到可以被使用者挑選,
那麼使用者為了使用免費簡訊,只好隨便挑選一個廣告發送出去。
OK,當廣告被發送到「非目標客戶」上的結果是?沒有任何效果!
所以想當然,轉換率也會相當的


不過回到創意上,iShare雖然並非第一家也不是唯一一家提供線上傳簡訊的公司,
但的確是目前獨家將廣告嵌入到簡訊中發送出去的平台。
如果可以做到更精準的「客戶分析」,讓廣告主更開心的買單,
並且將廣告簡訊與實際簡訊切割的話,應該會獲得更大的效益。

樂屋網?!全台最大房屋交流平台?

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

幾天前去參加了一場講座,主題是:「趨勢大師帶領你抓住復甦綠芽」。
這場講座是由財訊雜誌所主辦,主講人分別是謝金河詹宏志

坦白說,整場講座聽下來的感覺只有一個:「推銷樂屋網」。

到底,樂屋網是怎麼樣的一個網站?!沒有接觸「房仲」業的朋友,可能不知道這個網站。
當然,有接觸房仲業的朋友,也有極高的可能性不知道樂屋網。
Alexa來看這個網站,這是一個目前(2009/10/1統計)在台灣排名在第「433」名的網站。
樂觀的說,這是一個「Top 500」的網站。
但悲觀的說,這個Top 500的網站卻沒有在「大多數人」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今天要談的不是「行銷」問題,今天要講的是詹宏志認為樂屋網做了對的事情:「商務式搜尋」。

要談商務式搜尋,我們就必須先來看看 amazon.com 這個網站。
在 amazon.com 上瀏覽的人,大多都是帶著「想要購物」的想法上去的。
所以 amazon.com 做對了幾件事情:
  •  分門別類
    • amazon.com 把商品做了分類,讓消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選擇大的項目,進而進入瀏覽、採購。
    • 以 Books 這個分類來說,它又把 Books 區分成「Books」、「Kindle Books」、「Textbooks」以及「Magazines」幾種。
    • 點入 Books 這個分類之後,它們又在左邊提供了 Categories ,同樣也是引導消費者找尋它們有興趣的書籍。
  • BestSellers
    • 除了分類之外,amazon.com 也統計出消費者點入的類別中「賣的最好」的商品,藉由此一推薦,消費者可以看看目前暢銷的產品是什麼?或許自己也會對這些大家都有興趣的東西產生興趣。
    • 在畫面的右邊及下方都列出這些暢銷商品,讓消費者可以更快速的「點選」到它們。
  • Also Bought
    • 當消費者點選了某本書籍之後,下方會出現買了這本書的人「也買了」哪些書籍的推薦。
    • 點選那些推薦之後,一樣可以快速移動到該項目之中。
  • About Authors
    • 在 Also Bought 列表的下方,amazon.com 還熱心的提供了該作者的連結,如果該作者有別的著作,點入該作者連結後,就會列出該作者的其他著作。
    • 點選其他著作之後,又是一連串的推薦動作,引誘消費者進行消費
  • 購物分析
    • 在購物的人們,通常感性大於理性,才能夠下採購的決定。
    • 所以 amazon.com 貼心的在網頁下方提供了看完了以上項目後,會購買這項產品的比率。似乎在告訴消費者:「What Are You Waiting For?」的感覺。
總觀的說,正在瀏覽 amazon.com 這個網站的人,很有可能原本只想買一件商品,
最後結帳的時後發現自己的購物車裡堆了好多商品。
因為透過不斷的曝光與便利性連結,讓消費者可以一層又一層的往下挖,
造成這些商品「都是自己」挑選的,所以很難將其從購物清單中移除。
這些單價不高的商品,很容易被消費者利用信用卡在網路上付費後購買回家,
所以一筆筆超出原本預期的訂單就這樣被下單了。

再讓我們回到今天要談的主題:「樂屋網」上。

假設我是個真的想要在樂屋網上找尋房子的客戶,
假設我目前的預算為新台幣1000萬,
我希望購買的地區在台北縣板橋市,
我偏好的路段為「縣民大道」。
有了這些需求之後,我開始使用樂屋網提供的搜尋機制搜尋我的「目標」房屋。

開始搜尋之後,我可以在網頁的上方看到自己所設定的條件:「台北縣板橋市」、「1000萬以下」,
接著我點選了幾個房屋,在房屋詳細頁面中,我看到了一些連結:
  • 相近總價
    • 消費者透過點選相近總價可以找尋原先的「台北縣板橋市」,然後價格與我目前看到的案子價格相近的其他案件。
    • 點入之後又會回到搜尋的結果列表,這一次的搜尋結果是:「台北縣板橋市」、「478~718萬」(上個看到的案件價格為598萬)
  • 地址
    • 它們將地址的「縣市」、「鄉鎮市區」、「路段」切割成三的搜尋條件。
    • 按下第一個「縣市」條件可以查詢所有台北縣的房屋。
    • 按下第二個「鄉鎮市區」條件可以查詢所有台北縣板橋市的房屋。
    • 按下第三個「路段」條件,可以查詢所有在台北縣板橋市縣民大道的房屋。
其實還有樂屋網還做了其他連結,包含面積、樓層、屋齡

OK,讓我們回到我的看法上。

其實,我認為這樣的搜尋結果會導致一個狀況產生:
消費者原本的需求將被「模糊」或「擴大」,找到更多物件的同時,消費者同時也迷失了
這樣的結果或許是「網站」樂見的,因為這意味著將帶來更長的停留時間,
也意味著將更多商品推到消費者的眼前,曝光增加了。
但,成交量也會跟著增加嗎

我們現在在談論的不是價格平易近人,幾千元頂多幾萬元就可以買單的3C產品或書籍!
我們在討論的是全世界最昂貴的商品:「房屋」!
在消費者不斷擴散自己的需求後,最後消費者得到的房屋列表會不斷的增長,
沒有精準的縮小範圍,進而現場看屋、成交,而是迷失在「龐大」的案件列表中。
這對消費者來說或許不是一件「好事」。

目前台灣房屋仲介的網站,包含沒有提供仲介服務的網站相當的多,
在買賣的部分,很多人會想到永慶信義東森
在租賃的部分,很多人會想到591租屋網
不論是買賣或是租賃,各式的網站提供的都是大量的案件,塞給消費者的是一長串案件列表
沒有網站可以更精準的提供房子給真的想要買賣或租賃的客戶。

或許,這些平台在建構的時後,沒有跳脫「房仲」或「獲利」的思維來思考。
前者的思維認為「要將自己的案件大量的曝光」才能「獲得成交的機會」。
後者的思維則認為「除了提供大量案件之外,還要針對想要排名在前頭的案件收費」。

但,有誰替消費者思考

或許消費者只想「快速」、「精準」的找到符合自己當初所想要的房子?

所以,我認為,樂屋網要成為全台「最大」的房屋交流平台,或許有機會。
但以目前的狀況來說,樂屋網不會成為「最能滿足消費者的房屋交流平台」。